不知大家有没注意到在现阶段的深圳楼市中,很多人对于买房的理解都表现得相当粗暴。
比如在投资上想要获得好的表现和收益,就应该买到具备投资价值的房子,又或者是所谓的优质项目。
而对于具备上述条件的标准,普遍是看该楼盘在规划、学校、地段等等条件中有多少正面优势。
更加具象的表达相信大家都很熟悉:
1,核心地段+好规划+好学校+好品质+好户型+???=好房子=有投资价值=涨得多
2,具备的正面条件越多=房子越优质=越有投资价值=涨得越多
看着好像也确实没啥毛病,甚至蛮有道理的,过去不同房子市场表现的结果来说,感觉大体上也能匹配上。
但似乎少有人注意到,这些观念在不断的跟风传播以及市场共识强化中,已经被慢慢忘记了本质核心。
也很少人去考虑这套逻辑有没有变质。
简单想想,一个楼盘会有着与众不同的涨幅,只是因为地段更好、规划更好、学校更好这些表层因素吗。
又或者说是因为有地段(学校/规划等等)这些优势条件,所以就直接等于房子要涨嘛。
很显然这些概念和投资表现并不应该直接粗暴的画上等号,也是需要去探究其背后因果关系。
1,一个地方不是因为有了规划就有价值,房子就要涨。
而是因为规划的存在,以后“可能”会随着规划推进和落地,区域的环境面貌、配套交通、就业机会等等会变得更好。
进而这些能衍生带来更好的居住体验,区域内的房子本身产品竞争力得到提升,有更多人愿意买这边并接受更高的价格。
这个模型叠加上投资需求会稍加复杂点,但也不会很难理解。
本来同等竞争力同等价格的产品,因为有人认可这套逻辑和憧憬,愿意在规划还没落地的前期阶段。
给远期预期支付一定的溢价,所以有了规划的前期,也会因为有人能接受预期透支涨一些。
2,一个地方不是因为有了好的学校就有价值,房子就要涨。
是因为以前深圳的新生儿一直在净增长,过去五年优质学校上学资源的矛盾,一年比一年大。
很多家长为了小孩教育问题,愿意买带有优质学区的房子,来保证上学的更高确定性,也想通过读好学校来保证小孩的成绩有更高的下限。
若是不具备生源增长需求矛盾攀升,那就得是学校本身的教育水平得到提升。(这是玄学,很多人只能看成绩)
当这方面有了好的体现,自然竞争力就高了,就有人愿意接受更高的价格买入,价格就会修正到合理的区间。
当能理解这些,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,就会发现开始的逻辑很多时候并不通用,甚至反而容易产生误导。
比如说规划当然是对于房价本身是正面的,但过往由此衍生出的一切表现,都没有绕开产品竞争力这个概念。
价格的波动也一直是与之强关联,就算因为有投资预期的存在可以适当脱钩。
但远期最终的价格始终是需要,也必然会回归他原本在市场的竞争力的。
进而这类决策一定需要考虑两个问题:
1,规划能不能落地,能不能在预期内落地,以及对于产品竞争力上的帮助有多大
2,当前阶段的价格透支,会不会超过了合理的范畴
因为现在有太多区域,还在概念阶段价格(二手成交)就已经接近可预期目标同条件房子的了。
未来就算产品竞争力能与预期一致的提升,未来的空间也是着实着迷。
再比如学校这块,带有优质学区的房子本就在房价中有着较高的溢价。
1,若是新生儿无法持续增长,上学这块的矛盾会慢慢降下来,需求得到抑制之后,自然价格也会冷静下来。
2,大学区的推进,也会存在一定概率上的将资源稀释,对于优质学区房是存在极大的负面影响的。
3,而老牌学校过去因为有好的成绩表现,一直能保有着不错的认可度和生源,马太效应尤为明显。
想要押注后置位的学校逆袭,本身也是极小概率事件,就算是新学校有着高起点也是同理。
综上, 市场一直在变,很多道理在过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,但绝非一成不变,随着时间推移未必通用。
我们不仅需要深入背后去看其逻辑,同时也需要用动态的眼光去审视。